“我们希望在2030年成功建成空天信息全球实时智能监测网OSE(东方慧眼星座)。到那时,我们的卫星使用成本会更低,每个人都有望轻松使用卫星数据。”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与遥感学家李德仁在海南大学第三十六期顶尖科学家讲坛上开讲。
2月23日上午,海南大学第三十六期顶尖科学家讲坛上,李德仁院士在作报告。廖丹丹 摄
讲坛上,李德仁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时空智能作专题报告。他以定位、导航、授时服务(PNT)与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PNTRC)、无人机与移动测量机器人、传感网与无人舰艇、月球与火星智能探测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时空智能学的技术路径与应用成果,并系统介绍了时空智能在航空航天、地面交通、水上及水下和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我还是大二学生的时候就来参与我们海南天然橡胶种植的地形测绘,那是我第一次来海南岛。那时的测绘工具还很简单,条件也非常艰苦。”李德仁回忆起自己与海南的不解之缘。
1959年,武汉测绘学院派遣近300名学生渡过琼州海峡前往海南岛执行地形测绘任务,年轻的李德仁便是队伍中的一员。当时,新中国正面临橡胶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战略物资资源遭到封锁。李德仁跟随队伍深入黎乡,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海南大学前身之一)科研人员共同破解橡胶种植的难题。他们依据地形坡度对海南岛进行地形测绘,从而使得橡胶种子在海南的山林中得以生根发芽,创造了北纬18-24°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的世界奇迹,使我国由无胶国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
1991年,他带着航测海南岛的新使命,再次踏上了海南这片土地。面对控制点定位的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把全球定位系统(GPS)放到飞机上”,并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完成了无需地面控制点的全岛1:1万数字测图任务。
2月23日上午,海南大学第三十六期顶尖科学家讲坛上,师生代表进行提问。廖丹丹 摄
时隔34年,海南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李德仁认为,从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学到时空智能去拥抱新质生产力,要努力推进和实现天空地海无所不在的时空智能,要抓紧推进人工智能引导下的通导遥一体化的时空智能大众化服务,创造空天信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产业。(杭芮 廖菲菲 梁淑仪 廖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