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南博鳌3月28日电(记者 夏天)3月25日至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韩国爱美集团会长、韩国中华总商会执行会长郑朝辉在论坛期间接受新华网专访。
记者:您特别关注了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哪些话题?希望和大家分享哪些感悟与观点?
郑朝辉:在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中,“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议题格外吸引我。结合自身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耕,我有两点深刻体会。
其一,医疗技术协同创新堪称全球化新动能。中韩日三国在生物医药、精密体检、智慧康养等领域,技术互补优势极为显著。以韩国为例,其在抗衰细胞技术,如NK细胞疗法的临床转化效率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韩国生物医学评论》2023 年数据);而中国在基因数据库规模上成绩斐然,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已收录超8亿条基因组数据,并且在AI辅助诊断技术领域成果突出,像腾讯觅影的早癌筛查准确率达 90% 以上。
其二,民生导向的技术普惠是关键核心。据WHO2023报告显示,全球仍有50%的人口无法获得基础医疗服务。我们期望推动“5G远程诊疗+国际专家协作” 模式,让中国患者借助首尔、东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大幅提升诊断效率,切实将总书记提出的“科技成果应为更多人所及所享”落到实处。
记者:您对海南自贸港发展有何期待?对在韩侨商侨胞而言,又存在哪些发展机遇?
郑朝辉:我对海南自贸港的期待,可以用“三区联动”来概括。
一是打造国际医疗技术转化先行区。依托“医疗特区”政策,例如国九条允许使用国际已上市新药,期望海南能成为中日韩细胞治疗、医美产品等技术的首发落地平台。像韩国KFDA批准的CAR-T疗法,便可借助海南先行试点,让中国患者受益。
二是构建跨境数据与人才流动示范区。不妨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医疗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机制,比如推动海南-首尔基因数据合作,同时扩大韩国医生在琼执业许可范围。据海南省卫健委2024年数据,目前韩国已有12家顶级医院在申请海南执业资质。
三是建设中医药国际化创新区。推动韩国韩医学与中医的标准化互认,将艾灸、汉方制剂通过韩国医疗美容渠道(韩国医美市场年规模达150亿美元,Statista 2023)辐射至东南亚地区。
对于在韩侨商而言,存在两大机遇。一方面,可担当技术中介角色。韩国在医美器械,如高聚焦超声设备,以及慢性病管理,像糖尿病数字疗法等领域技术领先,侨商可对接中国县域医疗升级需求(中国“千县工程”计划投资超5000亿元)。另一方面,存在模式复制机遇。将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分级诊疗体系与中国的紧密型医联体相结合,助力基层医疗提质增效。
记者:目前,中韩两国有哪些极具前景的合作方向?中国企业在韩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商机?侨商又应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
郑朝辉:中韩合作主要有三大方向。
其一,生物医药联合研发。韩国在抗体药物方面优势明显,三星生物制剂产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则在 CAR-T 临床研究领域表现突出,临床试验数量占全球 35%(Nature 2023)。双方可共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合作,例如青岛-仁川生物药CDMO合资项目。
其二,数字医疗标准化输出。韩国医疗AI产品,如Lunit癌症筛查AI已获FDA 批准,结合中国互联网医院的丰富经验(中国在线问诊用户超3亿),双方可联合制定“居家慢病管理”国际标准。
其三,银发经济模式创新。韩国介护保险制度覆盖90%老年人口,中国适老化改造市场规模超万亿,双方可合作开发“智能辅具+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
中国企业在韩也存在诸多商机。在医疗科技落地方面,中国AI影像技术,如推想医疗的肺结节筛查,可进入韩国550家综合医院(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数据),有效填补其放射科医生短缺的缺口(韩国每万人仅1.2名,OECD最低)。在绿色医疗合作领域,中国光伏制氢技术与韩国“2050碳中和”目标契合,可共建零碳医院项目。
侨商在其中可发挥独特作用。一是作为信任构建者,通过商会平台,如韩国中华总商会,建立中韩医疗技术互信清单,消除“技术泄露焦虑”。二是充当文化转译者,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韩国健康消费文化相融合,例如在济州岛打造“中医药温泉抗衰中心”,服务中日韩高端客群。
- 侨商在博鳌谈自贸港|郑朝辉:抓住海南自贸港机遇 推动中韩医疗合作新发展
- 侨商在博鳌谈自贸港|吴添泉:希望海南自贸港与全球主要自贸港展开更密切和双向的经贸合作
- 博鳌亚洲论坛|专访:中国正逐步确立全球科创领先地位——访罗兰贝格全球管委会联席总裁丹尼斯·德普
- 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香港会议新闻发布会在海南博鳌举行
- 侨商在博鳌谈自贸港|林文猛:侨商可借海南“双循环”节点 联动东南亚市场拓展跨境贸易
- 博鳌亚洲论坛·中外专家IN博鳌|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中国助力全球共同繁荣
- 博鳌亚洲论坛|“投资于人”让晚年更幸福——博鳌亚洲论坛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新思路
- 博鳌亚洲论坛|专访:中国在全球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访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