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我省旅文系统着力构建人才“引、育、评、励”全周期机制
以人才温度提升旅游热度
2月15日上午,在陵水疍家博物馆,年近七旬的文博专家史吉祥正带着工作笔记本,躬身观察展柜里的文物。他的身边,是满怀对疍家文化兴趣的游客。
史吉祥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候鸟”人才工作站的专家。退休前,他是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教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2021年,全国首家文博类省级“候鸟”人才工作站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成立,史吉祥被聘为首批专家,成了海南的“半全职”专家。他说:“成为‘候鸟’专家以来,我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在海南工作。”
这几年,史吉祥以“候鸟”人才工作站为圆心,在全省各市县奔走,或是服务省级、国家级文博项目,或是给各地的文博工作者开展培训,或是给地方博物馆当专家顾问,把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文博人才,帮他们做好文物保护传承,吸引市民游客。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候鸟”人才工作站,有47名像史吉祥一样的高级职称专家“栖居”,其中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担任博导,推动了多个国家级文博项目落地。
“候鸟”人才工作站是近年来海南构建旅文广体人才“引、育、评、励”全周期机制的实践注脚。2024年,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出台了《海南省旅游文化广电体育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在引聚名家名师、领军人才、“候鸟”人才、国际人才等方面,进一步系统构建了“引、育、评、励”全周期机制。
求贤若渴之心,非凡育才之举。2019年,为解决旅游淡旺季人才流动性大与用工荒矛盾长期并存的突出难题,省旅文厅联合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创新提出“旺工淡学”概念,灵活地利用旅游淡季开展人才培育。
该项目自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首批制度创新案例”对外发布以来,已累计为近3万名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餐饮、免税等8大重点旅游业态从业人员,提供了免费的学历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
把旅游消费“黄金周”变成“黄金月”“黄金季”,要靠高质量旅游产品,靠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量人才。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海南自贸港,就要努力破除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厅为体育教练员、播音主持、艺术系列等8个专业重新修订职称评审条件,扩大了职称评价范围,破除了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原有桎梏,畅通了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人才等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据了解,新修订职称评审条件实施当年,申报人数同比上一年增长32%,获评人数同比上一年增长27%,其中高级职称获评人数同比上一年增长57%。
“下一步,我们还将着力打好‘本土人才塑造’‘服务人才保障’‘招才引才聚才’三张牌,推动海南旅文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该负责人表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