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在岗的“环境哨兵”-新华网


24小时在岗的“环境哨兵”

2025-02-14   08:49:07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2月11日18时许,夜幕降临,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一间实验室内,蓝光幽微。

  机械臂无声划过,精准抓取地表水样瓶,扫码、分拣、传送一气呵成。1小时后,分析测试区的电脑屏幕上,已跳动出总磷、氨氮等指标数据。

  这里,是全省首个环境监测“智能无人实验室”,也是我省首个环境监测“黑灯实验室”。自去年11月建成后,该实验室就担当起24小时无休的“环境哨兵”工作。

  “即便熄灯,系统仍能自主完成全流程分析。”指着分样区和分析测试区,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黄薇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实验室里的机械臂与智能分析仪协同作业,样品从识别到出结果全程“零人手”。

  半年前,这间实验室还依赖人工操作,像黄薇这样的“环境医生”时常需连夜加班预处理或检测分析样品。如今,智能化设备替代了高温消解、水浴加热、分光比色等耗时步骤,效率提升50%,人力节省65%,单个项目日均检测量增至200个样品。

  “过去5人6天的检测分析任务,现在2人2天搞定。”黄薇感慨,传统监测犹如“脑力和体力马拉松”——从领取样品到出具报告,需经历配置试剂、预处理样品、上机分析、清洗器皿等10余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影响数据。

  如今,科技智能与生态环境监测的结合碰撞出新质生产力的奇妙火花,实打实地解决了效率、时效性等问题,让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从“人海战术”向“智能高效”转变。

  此外,实验室分析人员的角色也在发生蜕变,他们正从“操作工”“抄表工”转为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师”,能更加专注解读异常值、优化监测能力。

  “数智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希望用科技把人力从‘低效重复’中释放,转向更高价值的深入专研和为管理提供高效技术支撑等工作内容上。”谈起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考量,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颜为军提到,他们需要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客观、准确,汇聚成科学治污的一组组数据支撑,为污染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去年,我省省控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96.9%、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9.90%,均为“十四五”以来最优水平。每一个数字,都来源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织就的“天罗地网”。

  当前,海南奋力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耳目”和“哨兵”,我省生态环境监测队伍正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法宝利器”,当好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当好反映美丽海南“颜值”的“镜子”。

  颜为军介绍,下一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还将通过无人岸边站采样、物联网送样、无人实验室测试、AI数据分析并生成报告等举措,实现“采-送-测-报”全链条无人化,让污染溯源更精准、应急响应更迅捷。

  “我们正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支撑,构建起更加高效、精准、智能的监测网络,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助力。”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采访结束,当记者离开实验室时,智能自动设备依旧蓝光闪烁,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机器人来回穿梭,这24小时无休的“环境哨兵”,正为绿水青山筑起更坚固的监测防线。(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

【纠错】 【责任编辑:韩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