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东南部海域,总高度120米、总重量超5万吨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傲然矗立,这是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琛 摄
原题:海南发挥资源和政策多重优势,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科创兴海 让“蓝色动能”更澎湃
海南岛近海多片海域,一座座白色风车加快施工、破浪矗立,已准备好源源不断向外输送绿色能量。
南山港码头,“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起航驶向深海,潜入万米海沟探索采集大型底栖生物,发现深渊新物种。
陵水黎族自治县外海,“深海一号”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傲立蓝海,开采蕴藏在水下1500米深的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海南立足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深海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兴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向海求新
抢占海洋新兴产业新赛道
7月16日,儋州市西北部海域,在风机安装船等高空吊装设备协助下,直径长121米的叶轮被吊到140米高空中,与主机完成精准对接。广阔海洋里,即将矗立起一排排白色风车,在海上一边“冲浪”一边发电。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传江介绍,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进入风机批量化、大规模安装阶段。“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出量大,可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海南的海洋面积广阔,未来海上风电场可不断向远海、深海开拓。”张传江说。
海上风电海南造。在洋浦风电产业园,组装好的海上风电主机停放在堆场里,等候出海“上岗”。预计今年该产业园将生产组装60台海上风电主机,全部供应给正在建设中的大唐CZ3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的投产,标志着海南海上风电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可实现海上风电设备自产自用。
发展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链,是我省培育、发展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向海求新、求变的生动实践。
借助自然环境优势、自贸港开放政策优势,海南的深海油气、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蓝海”产业不断壮大,为海洋经济增动力,添活力——
在临高县金牌港,由本地企业自主制造的风电运维船日前下水测试,这是一款专门为海上风电场建设配套的特种作业船,配备起降平台、大型起重设备、专业维修工具及远程监控指挥系统等,能够实现对海上风电设备的全方位、精准化运维管理。
海南老城科技新城,超过140家企业入驻澄迈油服基地,深海深层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海上高温高压油气勘探开发实验室等项目相继落户,油服产业集群化效应初现。
海口高新区美安科技新城,罗非鱼、金枪鱼、鳕鱼等鱼类的鱼鳞、鱼皮被运往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加工成鱼胶原蛋白肽原粉等原料,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50多个国家。
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的引擎注入“蓝色动能”,海南“向海图强”的底气越来越足。
向海探路
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
深海鱼类纹斑竹鲨,被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吃法”:即通过对纹斑竹鲨注射免疫接种,淘筛到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条纹斑竹鲨纳米抗体,这种纳米抗体是新一代临床诊断与疾病治疗的重要工具,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海洋,被称为“蓝色药库”,有着超过地球总量80%的生物,这些生物拥有更为独特的基因,医药开发潜力巨大。海南受权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发展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产业优势明显。
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着眼深海生物开发领域,计划逐步建立深海生物样本采集、深海样品生产改造、生物活性筛选鉴定等平台,开展深海深渊微生物菌种保藏、分子和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筛选等特色业务,推动崖州湾科技城成为资源独特、水平高超、产研融合的海洋药物原创策源地,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撑海洋创新药物、功能性保健品、功能性化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强海,科技兴海。海南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扎实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强化海洋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海洋产业中,助推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在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于去年启动试运行。依托该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深海装备多功能试验水池实验室、深海装备结构安全性试验装置实验室相继落地,为深海装备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提供服务。
“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等海洋科技重大装备入列,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深海空间站、海洋立体观测网等深海科技项目稳步推进,超深水油气开发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海南聚焦加强创新协作,面向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崂山实验室海南基地、汉江实验室海南基地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或相继建成,引进的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深海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落地。目前,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涉深海科技企业1000多家,重点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深海养殖等产业。
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明灯”,海南向深海挺进,发展“深蓝”特色产业,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新高地。
向海开放
全面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底下,商用海底数据中心运行稳定,各项数据检测正常;海水中,深水网箱里的金鲳鱼和燕子鲳鱼等优质深海鱼类自由游弋;海面上,疍家餐饮渔排连接成片,船上游客络绎不绝……在海南的广阔海域,不同的海洋空间,风景样样美好。
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前,我省正在转变发展理念,用足用好自由贸易港政策,吸引高端创新要素向海洋产业集聚,以补齐产业链为导向,推动海洋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深海、海洋航天等未来产业。
在儋州、东方、临高、乐东、万宁等沿海市县,一个个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十四五”期间,我省规划建设11个海上风电场。围绕海上风电产业,东方、儋州、临高等市县相继引入叶片、塔筒钢结构、海缆、新型储能装备、海上施工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企业。
三亚西岛海域,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研究员秦传新带领团队,正在攻关海洋牧场底栖生物白棘三列海胆的培育技术难题,这种海胆科动物既可以抑制大型藻过度生长,为珊瑚的发育和幼体补充提供空间,又可以培育成海洋牧场的养殖水产品。
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要素,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智慧海洋”建设,持续推进深海科技项目建设,聚焦深海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是我省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目前,海南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具体行动方案正在编制中,将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省海洋厅副厅长戴文达表示,该厅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海洋经济政策法规,健全海洋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海洋经济调查统计。这一系列举措将为海南向海图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南海之滨,海上风电、深海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从“规划图”到“施工图”再到“实景图”,现代海洋产业版图不断扩大。“蓝色引擎”正持续释放澎湃动能,驱动海洋产业从浅蓝拓向深蓝,为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