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黎花知音”公益课堂如约而至。11月22日至23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叉河镇和七叉镇的村民们从田间走进课堂,奔赴一场知识与温暖的邀约。从“中医养生保健”到“妇女健康管理”,这些扎根于乡土的课程,如涓涓细流,正悄然滋养着淳厚质朴的乡风民风。
从“灶台”到“讲台”:公益课堂赋能女性成长
“黎花知音”的课堂上,总不乏新面孔。因农忙迟到的叉河镇坎头村村民李玉凤在教室外踌躇许久,最终在工作人员鼓励下走进课堂。“第一次来上课,很庆幸没有错过。”她感慨,常年高强度劳作和健康意识的匮乏,让她落下不少旧疾,“老师教的养生方法,我以后一定要坚持用起来。”

叉河镇坎头村村民们正在认真听课。新华网发
在七叉镇乙在村的课堂上,村民何秀娟记录着各类草药的辨识要点与药用价值。“以前在地里当杂草清理的植物,没想到都是有用的中药材。”她说,老师介绍的几种常见药材在村后山上都能找到,这让她萌生了利用农闲时间采集药材的想法,“既不增加负担,又能养护身体,很值得推广。”
七叉镇重合村网格员邢婷虹多次参与组织“黎花知音”活动,对课程带来的实际效果感受颇深。她介绍,该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健康知识相对匮乏,不少老人习惯小病硬扛或随意用药,容易延误病情。她观察到,村民对慢性病预防、科学用药等知识需求迫切,而“黎花知音”讲授的草药识别、饮食调理、养生操等内容,方法简便、成本低,易于被村民接受和践行。

方碧梅在七叉镇重合村教村民养生操。新华网发
23日,琼海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院感办主任方碧梅来到重合村授课,她以通俗语言讲解女性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带领村民练习养生操。“手臂伸直,缓慢上举,注意呼吸配合……”在老师的示范下,村民们跟随练习,动作认真。课后大家表示,这些简单实用的舒缓方法,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放松身体、缓解疲劳。
这些溢于言表的称赞与认可,是“黎花知音”赋能乡村女性的生动缩影。曾经的她们,或囿于生活琐碎,或困于认知局限,而“黎花知音”公益课堂,为乡村女性打开了一扇认知之窗,让她们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找寻健康与生活的新可能。
从“一人学”到“全家和”:乡村家庭和谐激活治理效能
项目初期,课堂参与者以女性为主。随着课程持续深入,越来越多村民发出新的呼声:“家庭是两个人的责任,如果丈夫也能走进课堂,很多矛盾就能从根源上化解。”这一普遍需求,推动了项目内容的拓展与深化。

七叉镇乙在村村民在认真听课。新华网发
“一个家庭的和睦,关键在于夫妻共同成长。”七叉镇乙在村妇联主席符春岭的这句话,道出了“黎花知音”带来的深层变化。作为组织者与参与者,她见证了课堂从最初主要面向女性,逐步拓展为带动全家共学的过程。同时,她将课堂所学的沟通技巧用于家庭生活,改善了夫妻关系,如今她常与丈夫分享所学,共同营造更为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种“一人学习、全家受益”的积极效应,很快从家庭延伸至更广阔的乡村治理领域。符春岭介绍,过去调解村民矛盾多依赖个人经验,效果有限;如今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沟通技巧,调解工作更有说服力,群众信任度显著提高。
这一变化在多个村庄得到印证。坎头村妇联主席林秀灵观察到,随着妇女们将知识带回家中,村里因夫妻纠纷、亲子矛盾寻求调解的情况明显减少。重合村妇联主席袁世春注意到,村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家庭沟通类课程因实用性强尤其受欢迎。
在叉河镇妇联副主席文海莹看来,“黎花知音”宛如一簇文明星火,正呈燎原之势。“这些课程既为夫妻关系注入了润滑剂,也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更和谐的环境。”她评价道,“项目从乡村最基本的单元入手,切实有力地夯实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
从“知识传递”到“灵魂塑造”:文化铸魂赋能黎乡
11月23日下午,七叉镇重合村的课程在热烈掌声中结束,许多村民仍围在讲师身旁咨询交流,久久不散。合影时,一张张笑脸写满了收获的满足。

七叉镇重合村的村民在课后与老师合影。新华网发
“黎花知音”项目发起人、海南省影视家协会主席林青在采访中指出:“‘黎花知音’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希望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如今,穿行于昌江的黎族村落,能清晰感受到文明新风正悄然生长。村民普遍反映,邻里纠纷少了,互助行为多了;封闭观念淡了,开放心态多了;闲来打牌的少了,参与学习的多了。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恰恰是“黎花知音”项目最珍贵的成果。
部分村庄借此东风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游客走进黎乡。“以前总想着走出大山,如今是山外的人主动进山来。”一位村民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黎花知音”如一粒种子,已在昌江大地生根发芽。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的播种、精神的扎根。未来,这样的“精神动能”将继续滋养黎乡,助力山海黎乡迈向更具活力的明天。(王雯君 房津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