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亚11月4日电(记者赵颖全、黎多江、赵玉和)“密闭型果园树体高大、产量低、管理难度大,建议进行树体改造,通过间伐等措施形成立体式结果的树冠,有利于高产。”
“加个微信,回头我到你果园里,一起查找龙眼裂果的原因。”
……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胡福初受三亚市吉阳区大茅远洋农民田间学校的邀请,来到村民的果园里,给村民讲解龙眼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指导村民解决生产中碰到的问题,为村民果园升级改造、提质增效“把脉问诊”。
俯瞰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大茅远洋生态村。新华社记者 赵玉和 摄
“我们是靠山吃山,村民主要以种植槟榔、芒果、火龙果、百香果、龙眼及冬季蔬菜等为主。”大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正才介绍,目前制约村庄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技术指导。
俯瞰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四周山林环绕。新华社记者 黎多江 摄
为了解决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拓宽百姓的致富路,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把“田间学校”设到了大茅村。“学校不仅有可容纳300人的室内培训场地,还有拥有超千亩的室外实训基地,农业生产区达1480亩。”大茅远洋农民田间学校负责人梅秀玲介绍,“田间学校”打破了“灌输式”理论教学,从农村发展实际、农民发展需求、农业发展水平出发,邀请相关专家到乡村给农民讲解栽培管理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碰到的问题、普及现代农业概念。
村民林天启自家10亩的龙眼园已有30年,因不善管理,现在变成了密闭型果园,他一直想对果园进行升级改造,但不知从何处下手。在“田间学校”培训老师的实地指导下,他获得了果园升级改造的实用方法。“专家电话、微信我都留了,以后碰到不懂的,可以直接联系他帮忙。”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胡福初(右)在果园里讲解龙眼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新华社记者 黎多江 摄
大茅远洋农民田间学校设有校长1名,辅导员2名,固定讲师6名。除了固定讲师外,“田间学校”依托科研院校以及“候鸟”人才,搭建服务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目前在库专家已有100多人。
“彩色小西瓜的亩产值可达8万元,适合在冬季10月至次年2月种植。”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的研究员徐志红在“田间学校”的教室里,给村民介绍关于新品种彩色小西瓜的种植技术。
村民符史花感慨道,跟农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竟然不知道彩色小西瓜的存在,现在有了技术的指导,她计划种上几亩。
“田间学校”出门便是大茅村18公里长的环村路,将“田间学校”和17个自然村串联在一起,放眼望去,沿途尽是村民的水果蔬菜种植地,面积超过万亩。
“路通财通,我们希望在人才、科技的加持下,大茅村产业能提质增效,村民‘致富路’更加畅通。”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帮扶大茅村专家人才服务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发挥“田间学校”的桥梁作用,打通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推动南繁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积极引导农民与技术、市场、信息对接。
目前,海南省认定省级及以上农民田间学校57家,这些学校为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法军表示,海南将继续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让农民田间学校成为农业产业培育的摇篮、农业科技传播的阵地、培育新农人的“乡土学堂”。
走在乡间村路,花果飘香,鸟飞虫鸣。大茅远洋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符金燕向记者介绍,最近,村民向“田间学校”工作人员反映,他们想听关于种植榴莲的培训,“我们正在邀请相关专家到村里调研、培训、指导,探索适合大茅村发展的新产业。”